市值管理或開始全面落地
近日,上海國資委召開市值管理工作座談會,除了正常的講話,國泰君安、海通證券分享了協助開展市值管理工作的服務方案,或受此影響,上海國企改革板塊近日也是大幅上漲。
也就是說,市值管理可能在地方層次開始全面落地了。
在今年1月24日,千股跌停的背景下,國資委提出將進一步研究將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 1月26日,證監會召開2024年系統工作會議,會議強調,推動將市值管理納入央企國企考核評價體系; 1月29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行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考核分配工作會議,國務院國資委表示,在前期試點探索、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 之后就是央企先帶了個好頭,在去年中國寶武和中國建筑率先試點的基礎上,上市央企市值管理考核加快落地,中國石油、國機重裝、云南銅業、中國巨石等等都明確把市值管理指標納入管理層業績考核。 而對于市值管理,有人說市值管理讓股東獲得更加價值,也有人說市值管理不是什么好詞,相當于是變相的操縱股價、內幕交易。 為什么會有這些說法,今天我們就來盤一盤。 市值管理這個說法,其實是老美在上世紀80年代搞出來的,意思是不追求公司利潤增長,更加注重市值的增長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 而我們呢,最早提到是在2005年,當時的背景是,上市公司基本是國企改制上市,大股東持有的非流通股占總股本的2/3。這種股權分置的情況,市值的漲跌跟公司高管沒什么關系,公司高管也沒動力去關注公司股價的漲跌。 然后到2005年5月,中國四家上市公司試點股權分置改革,目的就是讓股權全流通,改變大股東與中小股東同股不同權的歷史,然后在11月,股權分置改革座談會提出,研究制定關于將股票市值納入國有企業經營績效考核體系的相關規定。從此之后,上市公司的市值直接跟大股東的利益掛鉤,當年的上證指數連漲兩年,從998點漲到6124(雖然不是單一因素,但是股權分置改革是起漲的基礎) 在這一段時間,三一重工獨特的高分紅,復星集團產融結合做大做強,美的集團兼并擴張補短板,大家的目的都很純粹,就是把市值做大,讓股東獲得更多收益。 但是表面的風平浪靜,實則早已波濤洶涌,市值管理開始走歪,很多公司領悟到了市值管理的真諦:只要并購重組,然后利潤激增就能擁有更高的市值。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牛散劉芳。2007年一季度,一個叫劉芳的股民買入ST金泰1092.8萬,此后ST金泰停牌,之后黃光裕哥哥黃俊欽作為實際控制人的ST金泰,公布要借殼ST金泰整體上市重大利好,ST華泰開始連續漲停,總共拉了42個漲停板,劉芳的紙上財富增值了6倍多,達到8274萬元,如此暴漲,自然引來監管層的注意,2008年,黃光裕、黃俊欽都因內幕交易被起訴,最終入獄,而所謂的金泰,有人說兩三年前就破產了,而身處山頂的股民,直接就摔得粉身碎骨。但是劉芳身份成謎,而且更詭異的是,后面有人挖出了劉芳的身份,但是曝光劉芳行蹤的那個記者,最后去了劉芳開戶公司的總部上班。 但這件事的重點不是劉芳是不是真的這么厲害,而是加強了大A的投機氛圍,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盲猜投資重組成為正統的“投資”,對公司來說,搞重組做大市值成了最大的目標。 然后到在2014年5月8日,國務院再次明確提出,鼓勵上市公司建立市值管理制度,同時鼓勵市場化并購重組。搞重組做大市值的做法越加放大,而且花樣更多,有人評價,如果說07年的市值管理是擦個粉底,那么2015年的市值管理就是集體整容,上市公司管理層不光炒股票,還把股票炒出了花,各種各樣的炒題材、市場操縱、虛假披露、內幕交易、為實際控制人牟利等等等。 最經典的就是當年的暴風和樂視。 暴風上市后40個交易日內斬獲了37個漲停板,暴漲的背后是VR概念的炒作,本來做視頻的公司,隨著股價飆漲,一口氣成立八個娛樂版塊,還說要在100天內超過騰訊。 暴風這一出是最為典型的借市場熱門題材概念炒作,從而提升公司股價的市值管理行為。 不過作為故事大王鼻祖,樂視網的段位顯然更高一籌,樂視網市值管理的精髓不是依靠半個月一次、沒有產品只有PPT和夢想的發布會,而是依靠賈會計神乎其神的財技,比如高比例的研發費用資本化、對影視版權的直線攤銷,以及最為風騷的把遞延所得稅做成負數,使得凈利潤為正。這張好看的報表,讓樂視網5個月漲了5.4倍,市值高達1500億,賈躍亭借此高位減持,套現70億。 但這兩家公司的結果大家也都是知道的,之后的管理層就再也沒提過市值管理了,一直到今年的1月24日。 總的來說,市值管理對投資者來說是件好事,但控制不好也會畸形,就拿老美來說,在市值管理理念下的美股,大家也都看在眼里,人家重視股東利益,有著成熟的法律體系來保護投資者,同時投資者也回饋給美股,讓美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資本市場,總市值逼近全球一半。 但也有研究指出,美股的市值管理更多是美國企業管理層主導的,股東對于公司的訴求更容易得到反饋,所以美國上市公司的股票回購、現金分紅比例都比較高,給高管的股權激勵也比較到位,甚至會出現過度激勵批評的聲音,美國的這種市值管理往往是一種自發行為,在整個美股市場都表現得異常活躍。 但是美股過渡的市值管理,也讓過多的資金流入投資人口袋,導致企業沒有足夠的研發資金投入制造,被大家詬病的波音就是這種情況,波音為了抬高股價,在大量回購股票的同時,減少研發和制造、削減員工數量,還將大量業務外包給不合格的供應商,結果就是波音市值越做越大,事故也越來越多。 而我們最新提到的市值管理,是站在央國企和政府的角度來看的,可以說,這又是一種全新的模式,但本質上,市值管理不是說把股價拉高才叫管理,而是促使央國企的價值得到釋放,然后股票的價格更好地反映它的內在價值,這樣才叫市值管理,不然到時候,也會演變成畸形的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