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馭風而至:年內億元級融資頻現,上市公司密集布局
用無人機送快遞,打個“飛的”在城市間穿梭,乘坐直升機觀光旅游……2024年,“低空經濟”在政策引領和科技發展的雙重推動下蓄勢“騰飛”,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產業規模劍指萬億級。
在資本市場上,“低空經濟概念”同樣在政策的護航下成為熱詞。年初至今,萬豐奧威、萊斯信息、宗申動力、中信海直等多只低空經濟概念股累漲超100%。國資創投和市場化機構也競相入場,低空經濟領域的投融資火熱,年內億元級融資達18起,沃蘭特宣布完成5輪融資。
風口之下,“低空經濟”已成為不少上市公司戰略布局的新方向。數據顯示,目前A股已有70家公司被納入低空經濟指數(8841750.WI),中信海直、中航高科等多家公司在半年報中提及相關業務規劃,以搶占這一新興市場的先機。
萬億級賽道“啟航”
盡管2024年被業內視為“低空經濟元年”,但實際上,低空經濟并非新鮮事物。
2021年2月,《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首次將“低空經濟”寫入國家發展規劃,提出發展交通運輸平臺經濟、樞紐經濟、通道經濟、低空經濟。
所謂“低空經濟”,通常是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據不同地區特點和實際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以內的空域范圍內,以民用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的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
透過數據來看,近兩年,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呈現顯著增長。天眼查APP顯示,截止目前,我國與“低空經濟”相關聯企業超6.9萬家,2023年新增注冊企業9000多家,較2022年增長38%。2024年以來,已新增相關企業6200余家。
從地域分布來看,廣東、山東、江西低空經濟相關聯企業數量位居前列,三地擁有企業占全國近30%。
低空經濟為何在今年迎來爆發?這背后,或離不開系列支持政策的“添柴加薪”。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低空經濟作為“新增長引擎”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隨后各地相繼出臺扶持政策,激活低空經濟的“一池春水”。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將發展低空經濟寫入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此外,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已出臺低空經濟相關規劃或支持政策,競逐“天空之城”。
比如,北京提出力爭通過三年時間,低空經濟相關企業數量突破5000家,在技術創新、標準政策、應用需求、安防反制等領域形成全國引領示范,帶動全市經濟增長超1000億元。
廣東印發《廣東省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計劃三年內打造世界領先的低空經濟產業高地,低空經濟規模超過3000億元。
江西提出,力爭到2026年,全省低空制造能力、應用水平、產業生態全面提升,帶動全省經濟增長超2000億元。
要飛得好,低空基礎設施必不可少。目前,多個省市也規劃了各類起降點等物理基礎設施建設及通信、氣象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例如,廣州計劃到2027年建成“1+5+100”的地面起降設施;杭州計劃到2027年建成低空航空器起降場(點)275個以上,開通低空航線500條以上;上海計劃將分階段、分區域逐步實現基于5G-A網絡的低空智聯網覆蓋。
在政策和產業的驅動下,“低空經濟+”應用場景加速落地,有望打開萬億級產業空間。
據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低空經濟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超過5000億元,同比增速超33%,預計到2026年有望突破萬億元。另據中國民航局統計數據,2023年我國低空經濟規模超5000億元,2030年有望達到2萬億元。
平安證券研報表示,多地發文指導低空經濟發展,低空基礎設施建設加速。當前政策推動低空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在國家高度重視和地方積極布局的背景下,我國低空經濟未來發展空間巨大。
各路資本“聞風而動”
除了政策層面的驅動,低空經濟的發展勢頭之所以備受關注,還因其具有超強的產業輻射力,有望催生更多創新應用和服務。
中國民用航空局副局長韓鈞曾表示,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鏈條長,涵蓋航空器研發制造、低空飛行基礎設施建設運營、飛行服務保障等各產業;應用場景豐富,既包括傳統通用航空業態,又融合了以無人機為支撐的低空生產服務方式。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領域都有廣泛應用。
今年3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的《通用航空裝備創新應用實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以無人化、電動化、智能化為技術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裝備在城市空運、物流配送、應急救援等領域實現商業應用。
作為足以賦能千行百業的萬億級新賽道,快速發展的低空經濟正吸引全國多地布局,產業基金成為各地競逐“天空之城”的重要抓手。
近期,已有北京、廣州、重慶、蘇州、武漢、江西等多地發起設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規模從10億元到200億元不等。
比如,江西省共青城市發布15項措施支持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提到依托共青城私募基金小鎮撬動社會資本,組建50億元的低空經濟產業發展基金,專項用于低空制造產業項目。9月26日,共青城青云長空經濟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已通過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備案,有望為當地低空產業發展注入資本動能。
武漢提出市、區共同形成總規模不低于100億元的低空經濟發展基金群;蘇州在今年新簽約了16個低空經濟產業基金,總規模超過200億元,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低空經濟產業基金;深圳擬發起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產業基金,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高端裝備等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
另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官網,以“低空經濟”為關鍵詞檢索,近半年有6家相關產業投資資金相繼設立,涉及安徽、紹興、南京、北京、石河子、山西等省市。其中,北京市商業航天和低空經濟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于7月15日完成備案,出資額100億元。
資本也從中嗅到“商機”。今年以來,在一級市場,低空經濟領域的投融資較為活躍,金額不斷攀升。
IT桔子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低空經濟領域發起投融資案件共42起,除去未披露金額,融資金額超過88億元,億元級融資達18起,由此可見低空賽道的火熱程度。
就融資輪次來看,年內低空經濟領域的融資輪次仍處于早期階段,絕大多數處于B+輪及以前,總占比近9成。其中,天使輪融資數量最多,共發生9起融資事件,發生在A輪、B輪的事件分別有6起。
從投資方向來看,42起投融資事件涵蓋無人飛行器研發制造、飛控技術、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低軌衛星等多個領域。其中,eVTOL“吸金”能力最為突出,被投企業涵蓋沃蘭特、沃飛長空、峰飛航空、華羽先翔、覽翌航空、零重力飛機工業等。
作為低空飛行活動的重要載體,eVTOL不需要跑道,起降占用空間小。此外,與傳統的直升機相比,eVTOL在安全性、環保性、低噪音、低成本等方面更具優勢,已成為投資機構追捧的熱門賽道。
在具體的投資事件中,沃蘭特年內完成5輪億元級融資,成為國內今年以來獲得融資輪次最多的eVTOL研制企業。至此,該公司已完成A1輪次累計1億美金的融資,背后資方不乏鼎暉百孚、君聯資本、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微光創投等知名機構。
除此之外,eVTOL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不少明星企業的跨界布局。
今年8月,峰飛航空獲得寧德時代數億美元戰略投資。峰飛航空方面表示,將與寧德時代攜手,重點提升eVTOL電池的能量密度和性能表現,支持eVTOL更長的飛行距離和更高的載重量,同時提升其安全性和穩定性。
不止是電池制造企業,眾多車企也加入eVTOL研發隊列,包括吉利、廣汽、小鵬等,推動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融合。
據Morgan Stanley預測,到2040年,全球eVTOL市場規模將超萬億美元,中國將占據25%左右的市場份額,將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空中交通市場。
上市公司搶灘布局
隨著“低空經濟”被推向聚光燈下,不少上市公司也乘“風”而起,搶灘低空經濟藍海。
今年7月,綠能慧充披露,完成了以自有資金增資并收購中創航空原股東部分股權的操作,公司持有中創航空 57%的股權,成為控股股東。中創航空的經營范圍是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智能無人飛行器銷售等。
同樣在7月,纖維骨架龍頭恒天海龍公告稱,成立子公司多弗海龍,主要從事與飛行控制系統相關的產品與系統的研發、制造、安裝、測試和銷售自產產品,以及民用飛行器相關部件及零件的批發,借此切入低空經濟產業。
8月22日,蘇州高新發布公告稱,為擴大園區運營與戰略新興產業規模,公司擬出資1億元,設立全資子公司蘇州高新低空經濟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承接相關測試服務業務,并規劃打造低空經濟產業園,從事園區運營、產業投資等業務。
天眼查APP顯示,9月26日,該公司正式成立,經營范圍含通用航空服務、民用機場運營、房地產開發經營、檢驗檢測服務、飛行訓練、民用航空器零部件設計和生產等。
對于本次投資,蘇州高新表示,“一方面,依托公司全資子公司在振動測試服務領域的技術及客戶資源,開展無人機整機及零部件的環境與可靠性、模態等測試;另一方面,以‘園區運營+產業投資’模式推動低空經濟相關資源招商及投資。”
國內直升機通航運營龍頭中信海直在半年報中透露,公司參與制定了《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起降場技術要求》,同時將參與建設以深圳太子灣郵輪港為中心的起降點,配套建設國內首個數字化塔臺。
“公司正積極布局低空經濟業務,以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中信海直表示,公司已與多家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公司接洽并建立了合作關系。
行業前景向好之下,上市公司是否涉及低空經濟也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近期,多家公司通過互動平臺回應投資者關注時提及低空經濟相關規劃。
比如,中航西飛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結合自身優勢能力、基于產品發展譜系,統籌布局低空經濟領域相關產品。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公司將結合國家及地方政府總體部署,組織策劃低空經濟發展及能力建設,積極承接低空飛行產品相關工作任務。
南京聚隆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聚隆復材專注于先進復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低空經濟、智能制造等領域應用的研發、生產制造和銷售,成為公司探索“低空經濟”領域的先行軍。2024年上半年,聚隆復材在低空經濟領域的營收達1195.37萬元,同比增長460.97%。
博眾精工表示,公司與當地政府合作規劃建設空地一體化無人感知系統,在城市管理、應急救援、巡視巡檢等方面打造無人機服務“一個平臺一張網”,公司提供系統里面的無人機自動機場及調度指揮平臺,該無人機自動機場主要作用是為無人機提供換電服務。
開源證券研究員殷晟路表示,今年半年報中,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密集探索自身業務與低空經濟的相關性和協同發展的可能性,以及自己的產品在低空基建、制造、運營端當中的發展潛力及發展模式,逐漸從規劃向落地延伸。
據數據顯示,目前A股共有70家公司被納入低空經濟指數(8841750.WI)。2024年上半年,這70家公司合計實現營業收入約1681.43億元,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約101.08億元。其中,有55家企業2024年上半年實現盈利,占比約78.57%。
在行業持續升溫的同時,也仍需看到低空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距離其真正“展翅翱翔”仍存一定的差距。國研經濟研究院院長李布表示,各地應根據當地情況探尋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因地制宜地發展低空經濟。
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指出,對于相關上市公司,可以抓住低空經濟發展的機遇,加強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協作,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同時,也需要關注政策法規的變化,以便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和業務模式。